诸葛姓主要源自:葛姓。
源自葛姓所改。相传,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居于琅琊郡诸县(今诸城市)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姓,遂称后迁来的葛姓为诸葛氏。百家姓BJx.TTVz.coM提供
出自有熊氏之后,为詹葛姓所改。春秋时齐国有熊氏之后有复姓詹葛,因读音讹为诸葛氏,后改为诸葛氏。百家姓
封赐所改。秦末陈胜吴广大澤起義时,有大将葛婴屡立战功,却被陈胜听信谗言杀害。漢代時,汉文帝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代遂以诸葛为姓,称诸葛氏。
诸葛氏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十四位门阀,在复姓中排序为第六位。诸葛的起源说法不一。早在商朝,相传伯益的后裔葛伯,被封为诸侯,灭亡后,后世有一支迁居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后迁至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当地已有葛姓,故后来的葛姓取“诸葛”二字为他们的姓氏,意思是来自诸城的葛氏,后来因一代名相“智圣”诸葛亮而出名。据临沂本地的诸葛家谱说,当年诸葛亮的后人诸葛京从江州刺史的任上退休之后回到了山东老家,山东临沂姓诸葛的人士,基本上是他们的后裔。有些学者对此进行了考证,认为它所引述的史料与史书记载的出入较大,对以往历次修遍家谱的记载过于简单。也就是说,不能就此断定他们就是诸葛亮的直系后裔。但可以肯定,他们至少是当年留在琅琊郡的其他诸葛族人的后裔;聚居村落从白沙埠诸葛城外迁,莒南板泉,河东相公镇,汤河镇坊坞(含其外迁村:郑旺镇杨家湾村)四个村,兰山区葛家王平庄,后十,罗庄区,黄山,储墩附近,苍山县,费县等地皆有分布。(tTvz.com)
秦代葛婴(陈涉大将)在农民起义中屡立战功,却因谗言所害,遭杀身之祸,而后世汉武帝刘邦为其不平,隧赐其子孙为诸县侯,由此,后人取“诸”及“葛”字,合姓“诸葛”;
再一说,有“詹葛”一姓,在齐国人的语系里,“詹”与“诸”两音不分,时间长久后,误传为“诸葛”。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莒县、莒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又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在唐朝时期也被废黜不再。
琅琊堂:以望立堂。
三顾堂:东汉末时,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茅庐之中,后拜诸葛亮为丞相。
卧龙堂:诸葛亮起初隐居南阳,自比管仲、乐毅,他居住的地方叫卧龙岗,人称“卧龙先生”。
德生堂:诸葛世家所建药堂堂号,按诸葛世家格言:“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所建。
滋树堂:清朝乾隆年间诸葛明魁所建,抚台熊学鹏亲笔题写扁名。
尚礼堂:诸葛氏富字辈第十四宗诸葛高所建。
一、诸葛(諸葛)zhū gě
现行较常见复姓。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鸡泽、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福建之永福、贵州之从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本葛氏,夏商诸侯葛伯之后。《英贤传》云:“旧居琅邪诸县,后徙阳都。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焉。”
2、其注引《风俗通》云:“葛婴为陈涉将军。有功,非罪而诛。汉文追封其孙为诸侯,因以为氏。”
3、其注引《世本》云:“有熊氏之后为詹葛氏,齐人语讹,以詹葛为诸葛。”汉代有诸葛·丰;三国时蜀有诸葛·亮;唐代有诸葛·爽;宋代有诸葛·高,宣城人,制金匠人。
二、诸葛(諸葛)
诸葛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诸葛姓起源:
1、黄帝有熊氏之后有詹葛氏,齐人语讹诸葛,见《世本》。
2、夏商时诸侯葛伯之后。居诸县(故城在今山东诸城西南30里),谓之诸葛。又云,葛氏本琅邪诸县人,徙阳都(故城在山东沂水南),阳都先有葛氏,时人以徙居者众,因号诸葛氏。
3、葛婴为陈涉将,有功而诛,汉孝文追录,封其孙为诸县侯,因为诸葛氏,见《风俗通》。
诸葛姓名人:
诸葛丰,汉时司隶校尉,琅邪人。诸葛亮,三国时琅邪人。诸葛丰之后,蜀丞相,封武乡侯。
郡望:琅邪。
变化:后有改姓诸者。
条评论
评论加载中...